Monday, December 15, 2014

十二分之一


一年之中,我們真正能好好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加加總總差不多是一個月。在這十二分之一的感情之外,我們經常都是,對海遙望。我在美東白日工作的空檔想著妳的晚餐,在黑透了的紐約小巷想著妳上班的路程,臺中市區的交通,那修繕已久的文心路和晨間的摩托車車潮。然後回到妳身邊,我們做著最生活的事。接送妳下班,買菜,討論工作的細節,和城市的改變,彷彿我從來沒有離開過。

妳說這是不是愛情?。

有時候我想著妳是在替我維護城市的記憶。我們的日子,在對視之中覆蓋了時空的距離。若是這次的大選後成就了什麼,也許是人們感覺和政治靠近了一些。家鄉本不該是人們想急速逃離的島。常聽到海外的遊子說:臺灣回不去了,薪資低劣、城市文化發展緩慢、媒體民風保守、政治動亂。聽到這些話語時,我會想著我們那十二分之一的感情,充滿著尚未被解決的現實面問題,但我們在一起,和我們所愛的城市,感受它的每一個脈動,共同悲傷歡喜。若這還不是愛情。

假若能遷徙至沒有人認得出我們的國度,不再有管束和責任,進入兩人世界,多麼美好。但我們將失去凝視的對象、語言的脈絡、將感情付諸意義的城市。我看著妳的背脊,想著我愛妳是因為妳潛藏的無盡神秘,更是因為妳所代表的歸屬,一個我不會停止遙望的場域。有時候那十二分之一就是我的所有。

Monday, November 24, 2014

我們記得上個夏天的事。

我們記得上個夏天的事。屋頂毀了一半、杯子碎了、我心愛的三件襯衫洗壞了,沒有人能夠把握海灘的美好。為了確認我們一起養的小寵物還有好好長大這件事,我還是回去見了妳。沒有哭泣也沒有吵鬧,生活的疑慮仍是存在,但是妳像尋常般地煮粥給我吃,在床邊摺好我的衣物,問我想看什麼電影。我們在小山谷中穿著拖鞋散步,像是最年輕也最老的情侶。下過雨的山路仍舊溼滑,妳快絆倒時拉住我的手,叫了我的名字。我回頭看妳,知道我終究是要牽掛妳永遠。所有的傷心如同夏夜晚風,只剩下偶爾令人想起的味道,在午夜發酵然後迅速散去,不俱特殊地形體和意義。關於愛情,記憶是最殘酷又誘人的第三者,不值得追尋。唯一重要的是我們都留到了最後,掙扎困頓擁抱著到最後一秒,仍然感到相愛。我們要永遠記得那間房子,所有的夜晚。我們一直如此相愛。



Monday, October 27, 2014

【影評】失序的婚姻、失序的社會:《控制》中的美式犬儒主義



《控制》不可否認是2014年度最精彩心理驚悚片之一:細心策劃的劇本、複雜深刻的演技、巧妙安排的象徵物件,混合30%小眾電影的快節奏調情、30%好萊塢的情色暴力和八卦文化、30%《美國心玫瑰情》般的核心家庭幻想和幻滅、以及10%的劇情轉折驚喜。自從十月登陸戲院後,社群網絡便不斷出現挪用劇中聰明機伶又邪惡崩壞的女主角,Amy Dunne,恐嚇丈夫Nick不能離婚的各種手法。「我們在一起不會快樂的…」「但這就是婚姻。」Amy已經深入我們的心中,不是因為她的性感或者女性報復的暗黑能量,而是因為她看似能夠玩弄婚姻體制,卻又在結尾呈現無懈可擊的人妻形象。Amy這個角色大概具體化了大部份結婚多年太太的心聲:「我想痛宰我愚蠢又無用的丈夫,但我不能讓他得逞完成他的美夢,先一步離開我。」

在離婚率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美國現代社會,和離婚率日趨上升,護家盟不斷地打壓同志和性少數來捍衛和現實脫節「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一生一世」婚家狂想的臺灣社會,《控制》所呈現的是婚姻體制中的性別矛盾,以及婚姻這則「私事」,事實上是背負著多少社會壓力和國家想像的失調制度。到底是誰還在鼓吹並緊守著著婚姻的美夢?誰教導著我們,即使不完美,充滿暴力、傷害、和恐懼,我們仍必須堅守到底?

Nick和Amy這對看起來完美的異性戀婚姻組合,他們在紐約市派對中邂逅、圖書館做愛、無縫接軌求婚場景——這類所有人都覺得應該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都市神話,構成我們對於愛情的要求,以及「這次一定是不一樣的」幻想,因而進入了婚姻的體制。而經濟蕭條和每日生活的所有,讓這樣的短暫美夢逐漸破碎:轉眼間,身邊的伴侶成為懶散的電玩宅男,脾氣糟糕的怨婦,城市的生活令人瘋狂,但郊區的兩人世界卻又是另一場噩夢。電影用兩個角色和過去及現在的不同敘述重疊,考驗著觀眾的道德選擇:到底Nick是一個濫情的騙子,或者Amy是個無情的婊子?結局告訴我們這兩種評斷都是不夠細膩的,Nick和Amy是「人生勝利組」的現實樣貌,在無懈可擊的房子、車子、和面子的最深層處,充斥著隨時都會崩壞的平衡點,因為資產結構的牽絆,而必須努力內化理想婚姻的意識形態並「繼續演下去」。

《控制》太過黑暗和算計無法成為好萊塢的愛情喜劇,卻也稍嫌粗淺和媚俗不足以成為具有社會批判性的悲劇。它將人物精心裝置在沒有所謂真實愛情、自發慾望的空洞郊區豪宅之中,充滿了謊言和復仇。《控制》的道德課程,並不在於論調婚姻的好或壞,而在於個人的抉擇和意志:「撐到最後的那個人就贏了」,某種至極的美式犬儒主義,在被認定為無法更改的大環境中,獨善其身,憤世忌俗卻不反抗地維持清醒。電影原標題《Gone Girl》中的"gone",不只是關於女人的離去,或者女人的瘋狂,而失去的是一個正義已經不再重要的社會。

Saturday, October 25, 2014

happy pride, etc.


【關於驕傲】

這週緊密下來參與了同志遊行周圍大大小小的LGBT會議和座談,與中國各區的女同志朋友分享了成家各種的想像,聆聽香港和新加坡組織者的困境和新出路,到了遊行的這天我經常仍是難以感覺「驕傲」。暴露如我,從未因為自己的性向和身份感到羞恥,因為能夠常常移動的關係,過慣了沒有家庭拘束的自由生活,第一次在這個時間點能夠在臺灣渡過,反而讓我感受壓迫離我們仍是多麼地靠近。以任何形式,或逃或奔走離開家的我們,能夠一年中的一個週末在遊行中嚷嚷;求學或工作的大部分時間,在另外一個城市不需遮蔽地,過著同志的日子,戀愛打砲失戀喝酒。然後我們就因此滿足快樂了嗎?我們感到驕傲了嗎?

家的牽絆和和性別的束縛,不會從我們或短或長的遷移中自動離去。同志能擁有的自由,尤其是搬離原生家庭另尋庇護所的自由,常常也造就了身份上的斷裂。也許除了極為幸運的少數人,能夠完全坦承自己所慾望,卻在各個領域仍擁有所有。但大多的我們都做過割捨,接受某種永恆的、酷兒的不完整。這樣斷裂的我們,渴望以成家來彌補所有缺陷,但我想最終那真的只是一個我們在當今狹窄的出路中,必須暫時信仰的神話。那些對於性的羞愧、對於家人的歉疚、對理想目標的為了情感或者其他的妥協、對於愛人因為自己的脆弱造成創傷的痛--這些這些來自我們根本的不、完、整,無法被快樂包裝,被彩虹陽光治癒,去擁有另一個家庭而獲得重生。

就像我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跟我自己的親人或朋友說明白,我為什麼不願將自己的後半的所有人生耗費在美國;就像當我面對情人和原生家庭必須經歷的長期抗戰,有時候仍是會感到無助和任性,並不能總是做一個強壯的人,即使我手握著這些自身的經驗和理論,我的脆弱常常比我的理智誠實。因為我知道那有多麼的不容易。

在酷兒的身體和意識裡,我想我們永遠無法得到那所謂的「完整人生」,那面對所有人事的「問心無愧」,因為這個偽善的社會就是必須塑造一些失敗的、自我切割過後的我們,讓僥倖的異性者繼續感受幸福快樂的人生而生產下去。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得繼續奮戰,除了去追求那即便不完美中可得的成家美好,去用力地愛和存在,呵護所愛的人承載著相似的傷。在此之餘,身為一個世代的運動,更重要的也許是去爭取讓每個人都有離家的權利,以及離家後,並非就得從此切割、掉頭不回,卻是能夠擁有讓彼此面對那些情感關係的支柱和勇氣。到時,赤裸一整身的傷和溫柔,再也不需去武裝驕傲不驕傲的樣子。

happy pride, and fight on, my comrades.

Sunday, October 19, 2014

關於安定。


在中港路口又得說再見的時候,跨著馬路跟妳揮手都想掉淚。兩年多了還像是年輕的情侶,心被用力地充滿又被緊緊扭轉發疼,不因爲反覆而厭倦的過程。然後妳說,也許這些阻礙,都是要我們確定自己真的是要能夠安定的愛情,畢竟經歷過ㄧ次又一次無疾而終的戀愛,很容易將疲倦當作對於安穩的想望。而我確定我想要的是妳。不是因為妳收服了我的浮動,是因為我們各自的不安定碰撞在一起,卻成為能夠面對障礙的挑戰力,一種抗拒現況的底子裡的反骨,和不服輸。無論是面對距離、家庭、未來,甚至是潛意識中的敗壞慾望—誰不曾有呢。只願相愛不是讓我們安定,是讓我們更加坦承和無所畏懼。

所謂的家從來就不是在終點等著妳的,而是徒手打出來的。

Sunday, October 12, 2014

home is wherever you are.


整個長週末我們開了七人的晚餐、意外少量的酒、過多的菸、和沒有刻意計劃就發生的家庭聚餐和接近完美的驚悚電影。隔天妳留下了,像是日常生活般地的和我父母聊著臺中的建商弊案和金門的觀光政策,在IKEA挑著陽台的躺椅。我們沒有多說什麼或者表明身份,能夠看見妳和我父母平行在同一個空間存在,已經超乎我的想像。因為真實地太過貼近並且毫不費力,一度幾乎放鬆地想要就牽起妳的手,像是平日在街上行走的我們。我對家的期待沒有任何苛求,什麼名分或者被傳統容納,我都不在意。只希望我們能一直如此,輕鬆地聚會並交談,如同能夠好好照應彼此的城市中的鄰居,妳和我所有關切的人都能在我們兩個所及之處,那就是家,那就是美滿。

Sunday, September 28, 2014

女身紳士|Dapper Gents




夏日的盡頭,和紐約的butch丹迪紳士們拍攝秋季的丹寧系列造型。我們不過都想要在這性別二元分化大量複製的服裝產業之中,奪回女身帥氣的權利,如此而已。


Tuesday, September 23, 2014

Hey Queer|每日酷兒


【Hey Queer|每日酷兒】攝影計劃上Tumblr了!

在不斷旅行和遷徙的日子中,除了擁有一件耐磨好穿的單寧褲是重要的,就是有能夠共享生活的朋友了。這個秋冬,我們將繼續以影像記錄海外的亞裔酷兒生活。

instagram @altwen / @sinruuuku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14

關於重新。


日子累積到了一定時間總是得歸零,旅行的意義在此。若是只有這些歲數,能住過多少城市,我希望妳能看到我所有看見的,作妳的雙腳,一前一後踩著這蜿蜒而執著的小路。那麼終點的去向只會是我們之間最渺小的問題。

Friday, August 22, 2014

【影評|露西】臺北城市經濟與盧貝松的法式浪漫


在充滿著少男漫畫想像的夏日好萊塢,盧貝松的科幻劇情片《露西|Lucy》,裝配著看似深奧的科學理論,新達爾文主義和康德哲學理性批判的性感化身,以及不甚浮誇的臺北城市街景,總算上映來解救快要腦死的電影觀眾。

飾演女主角露西的Scarlett Johansson,乾燥敗壞的髮質加上廉價豹紋的"white trash"美式白人勞工階級印象,露西,一名在臺北的美國留學生,完整了盧貝松所設計的臺北城市想像:不如上海的繁華、北京的沈重、東京的老梗、南韓的生冷,臺北在這東亞的瘋狂建設之中,仍有某種對西方新殖民視野下的現代東亞小鎮親切感,露西那一夜情對象的小毒販,和那無正業的美籍室友,透露著一絲臺北的經濟危機現況,和在強力走資的東亞城市中,臺北還能提供給青年的短暫流亡。而劇情裡,盧貝松馬上帶回到臺北市區的奢華現代建築,全球化下無可分辨的五星級飯店,足夠設定為一個可信的跨國販毒企業地下運作基地。露西的"trashy",隱約告知著我們在接下來的半小時內,她將要變身成為某種勇猛華麗性感的英雄形象,顯現在時尚的卻又反骨的巴黎,一如我們對盧貝松角色的期待。


除了被盧貝松短暫隱喻的臺北城市經濟,貫穿《露西》劇情的核心哲學問題是:「生命在一億萬前賦予給了人類,我們究竟拿它做了什麼?」這個問題來自於一個古老的假說,人類這麼久以來只靠著10%的容量運作,若我們能使用到腦能力的百分之百,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在Morgan Freeman飾演的Professor Norman角色令人不禁翻白眼二十分鐘的仿冒TED Talk,加上有如國家地理雜誌資料畫面的影像之中,解釋了這個科學上的新假說。但我相信盧貝松對於這個假說並沒有科學面的興趣,他渴望探究的,是感知面和道德面對於人性如何處理知識的戲劇詮釋。於是,露西,在直接吸收了過量禁藥後,成為了跨人類的化身(transhuman),迷幻藥界的女神(yes, LSD),反耶穌創造論的無神論者--帶領我們體驗腦能量的極限使用,並感受我們這些「平均」人類無法感知的「真實世界模樣」。

在接下來的二十四小時中,露西,完全性地並近乎直白地,和科技結合為一體。若Johansson飾演的《雲端情人》是對科技的批判,《露西》則是對科技演化的讚嘆。而盧貝松電影的道德中心,來自於人類奪得權力之後,最終究竟給予了誰,又如何被分配。這也是這幾年來關於科技演變的科幻電影像是《鐘點站》、《全面啓動》、《駭客任務系列》等的核心道德問題。

不失眾望地,盧貝松的法式浪漫和科技民主思想在結尾,搭配著完美電影配樂,氾濫一地。"I AM EVERYWHERE" 當Johansson帶著中低音頻微微顫抖的聲音這麼說時,只剩下10%腦力的我們,早已忘了任何腦神經學的科學假說,或者是韓國販毒幫派的去向。我們逃往潛意識中更早的臺北城市懷舊,和大學時期派對中的初次用藥體驗,在那些回憶之中,沒有政府,沒有暴力,沒有死亡的存在危機,只剩你自己一人,黑暗的電影院,和無所不在的露西。





Wednesday, August 20, 2014

【電影時刻】罪與默|The Silence


我極度迷戀心理驚悚片。並非是因為那些讓人膽顫心驚的畫面,而是這類電影中刻畫人物角色的深處黑暗,其實是和我們自身有多麼靠近。

昨晚意外在Netflix上瀏覽到的2011年德國電影《罪與默|The Silence》是我這半年來印象最深的驚悚片之一。故事設定於1980年代的一個強暴謀殺犯罪,連接到23年後,一齣一模一樣手法和地點的悲劇。電影不像美式慣用手法去特寫畫面的殘酷或血腥,鏡頭總是拉大地環繞於自然場景的廣角寫照:一望無際的大麥田、平坦的校園、充滿落地窗開放的現代住宅,象徵著社會福利政策下歐洲城鎮的沈靜、寬廣、和潛藏的危機。

故事的敘述並不將犯罪本身戲劇化,而是探究殺機背後的渴望被理解,如同於大部份的犯罪電影情節,試圖去安撫人性恐懼暴力降臨於個人生命的那個部分。這部德國驚悚片並不像是美式犯罪影集,最後總忍不住去讚揚國家警力的偉大,卻像是多數的真實人生,所謂的「正義」並不會被伸張,而生存的孤獨繼續。那也許才是人性最惶恐抗拒的部分。

Monday, August 4, 2014

尋常的日子。


總會有那麼一天,我看著日光覆蓋在陌生旅店身邊仍半夢半醒的妳,不過是那麼尋常的一個日子,不需要再被任何華麗的文字影像刻意記憶。因為妳就是我生活的每一個,或喧鬧或啞的細節。而這多半仍是分開著的兩年,像是已經共同過了兩輩子的人生,彷彿再也沒有什麼寂寞能夠擊倒我們。只有太大量的想念。在每個短暫停留的城市之中,為我們留下無數個未知生活的可能據點。

Happy two year anniversary, my love.

Saturday, July 26, 2014

「純粹的藝術」


在紐約看艾未未,目前美國人聽到對於跟任何中國有關議題就會瘋狂掏錢的迷思,跟某些只要聽到跟紐約沾上邊的事情就會高潮的文青潮流臺灣作家一樣,令人從胃中感到灼燒般地火大。當然看到那幾萬根四川地震殘留下的樑柱堆疊在布魯克林美術館的大展廳,我不能說我是不感動的,又或者是他那些八零年代在紐約東村留下的黑白快照--y說得對,艾未未厲害的地方是他很早就學會美國當代藝術的「姿態」。他是黃皮膚的Andy Warhol,當共產主義對於美國青年還是性感的時候。我在三十年後的東村這已經被兩百倍中產階級化的區域,看到美術館販賣部呈列著將艾未未視為某種毛澤東第二的坑錢文創商品仍是感到崩潰。但若藝術不能被販賣或交易,誰還give a shit?

看完展覽後被冒牌學者的冒牌行動主義藝術再次惹火後,抽根菸又覺得其實艾未未的東西還算有意思。畢竟若真要說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是「純粹的藝術」-- 晚間在washington square park來了一群舊金山小眾詩社的出版朗讀派對,還得請街友讓位後才有地方坐下讀詩。第一首某種非常西岸的無政府主義風格取笑貓咪爬上筆記型電腦這類的美式笑點我還能夠理解,但那歐系的超現實主義幽默配上佛朗明戈的舞蹈我實在是無法駕馭啊!我承認我血液中已經有了太多的美式實用主義--我那些對於犯罪電視影集的癖好,系統的認證和不完美但卻是寫實的人性刻劃。再抽一根菸,我想,所謂純粹的藝術,實在是太苦太苦了。

Sunday, July 13, 2014

《夏日之戀》書評 -- 背叛使我們不介意不斷重新


難得看法國小說,因為譯者是夏宇的緣故,而拾起Henri-Pierre Roche(亨利-皮耶·侯歇)在一九五二年所寫的,今年中譯版上市的《夏日之戀》。書裡描寫二十年間兩名男子和一名女子的愛慾糾葛,橫跨歐洲大陸,歷經了像是一整個人生,卻又無解的、簡潔的、近乎純情的像是只有一個夏日的事情,一趟旅行之中,那可以記憶永恆的瞬間。這部作品和傳統敘事中的三角戀結構有所區隔的,是在愛情的關係之中,沒有人真正屬於誰,從開始到結尾。即便結婚、生子、離婚、經歷遷徙和死亡,讀者並不會因為有哪二人重溫舊情而得到安慰,卻反而在他們不斷的背叛、相戀、絕望、和重生的反覆之中,獲得(後戰)生活的某種歸宿和意義。

《夏日之戀》是關於愛情的理想主義,也是關於中產階級生活之中對於婚姻體制的困惑和無奈。將小說翻拍為電影的導演楚浮在序中表示,作者Roche不僅將追求真理和愛的權利留給男人,而也留給了女主角凱茨,為所謂「新女性主義的表率」,其實是相當危險的論述。凱茨周旋在不同男人間所謂的「性的自由」,和她對出軌情人的報復,一直無法讓她從那體內根本的「腐爛」而得救(「我們不懂為什麼,我們的眼裡還是蔚藍一片-其實,那個月腐爛了,那個季節腐爛了,或許那年也腐爛了。」)。與其說《夏日之戀》為歐洲後戰女性主義的前衛羅曼史,它更接近法國新浪潮所想呈現的存在主義危機:人性本身的荒謬和矛盾。在整本書作者幾乎平鋪直敘、刻意簡潔並停留於事件表面的文字之中,充滿著對於愛情的哲學性自省:「在愛情裡,沒有什麼約定和承諾是美麗的,除了日復一日美好的愛情本身之外,什麼也不得依賴。但是只要疑念頓生,一切沉入虛無。」又,Roche那細膩地對於情感生活的批判:「幸福很難以言辭描述,它被用舊磨損,而使用的人並不知道。」

在當下的酷兒脈絡閱讀《夏日之戀》中的理想主義,並不在某種西方文化刻板印象、自我的"follow your desire",那追隨愛慾所帶來的「自然」的、「不受控制性」,而是在主角為愛情所設定並一再重建的規範。在三個人之間,維持著巧妙的平衡,使用剛好的傷痛讓情感詩意並讓性刺激,足夠的反思和理性讓溫柔與責任並存。也許,整本書中最浪漫真摯的告白,是凱茨所說的:

「我們必須從零開始,重新制定規則。冒險,並且隨時準備立刻付出代價。」


here and there.


生活是無盡的取捨。為了參與泛亞洲的國際社運討論小組而放棄了喝冰啤酒爽看世足決賽的下午,在下東城,經過一群人種族年紀複雜塞爆在巴西小餐廳的外頭看著二十吋的電視,忍痛走到轉角的咖啡廳補足了咖啡因為會議備戰,紐約終於下起了小雨將城市降溫。因為決定在紐約度過夏日的後半,而無法在臺灣凌晨的此刻賴在妳的身邊,大口吃妳精心醃製的肉片一邊煩惱著該為Messi或者Muller歡呼。妳在臺北電影節討論拍片的可能,我在法拉盛區籌辦下半年度的性別講座。我們都不曉得究竟哪些機會終將讓我們分隔的時空,在全球化的政治經濟亂戰之下輾平,但在每日的抉擇之下,我有的是無法被任何事物計量的信念,像所有我所認識並景仰的那些倔強的傻瓜,總是選擇更辛苦的路。為了所愛的人。為了不可妥協的生活。




Sunday, June 29, 2014

妳的大衣。



妳要離開我的公寓回臺北之前,我看著妳留下的數件冬日大衣,開玩笑地問妳,是不是妳住處的衣櫃已經爆滿,所以得跟我借位。妳不禁沮喪地說:「我想要妳家裡有我的東西,若我們分開,至少妳會答應見我一面,讓我再看妳一眼。」感情至此,傷害和溫柔都無法完全分離。我何嘗不也希望能夠守住自己的位置,不聽不問,如同這些物件般地木訥固執。

Saturday, June 28, 2014

我們可以相愛直到所有城市都讓彼此鬱鬱寡歡為止。


太陽進入巨蟹,心卻更加浮動,高溫三十多度的夏日,許多事情都感到力不從心,半調子地追蹤著世足,以及世足的環境經濟悲劇。回國的一開始,總是抗拒著再次被這太過熟悉的城市給融入,卻仍是將所有的精力砸下,建構一個可以被稱作是家的空間,著實地被自己的行星主宰著。公寓換來換去,最終還是想跟妳一人談論鍋碗瓢盆與兒童教育的議題,買些煙和濃度極低的啤酒回家,上演兩人的政論節目和音樂評論。在那些講爛了的男女談話節目,仍說出了一些人性的真理:關係是一體兩面的。習慣抹殺即興的樂趣,距離帶來不安,而過度強調忠貞鞏固了小三的娛樂性。在這些具有絕對毀滅力量的常見愛情掙扎之中,仍是期盼是否珍視細節的重要性,就可以倖免這一切關係中不祥的惰性。如果這是愛妳的唯一一次機會,那麼我們就必須存在。我們可以相愛直到所有城市都讓彼此鬱鬱寡歡為止。

Tuesday, June 17, 2014

山城|二十七




二十七歲。只想在沒有雜音的山腳,靜靜迎接未來交付于我的課題。今年的我們,和兩年前在同一個小城,已經有多大的不同,不需要再焦急地黏膩地親吻。在牽著手的彎曲小巷中,我們早就確切地被這些溫暖的老房給記著。再給我們最後一點點時間犯錯。再給我們最後一點點時間浪和漢耍賴。接下來的日子需要去證明的不再是愛情,而是能夠承擔得起兩個人的生活。


Wednesday, June 4, 2014

never say goodbye again after this one.




第一次在臺灣為妳接機。逼近午夜,妳從北京回來,我帶著美東的時差,一個人在入境大廳抱著行李,和也許過重的古龍水味昏沈著。妳走來抱住我,初夏的笑臉,沒有一絲疲倦。回臺北在計程車上的一路,想著月底回紐約,我們就將決定平靜道別這件事情,這麼多的未知,仍是想握住妳的手不放。在這長長的距離下,快要兩年的情份,妳一直都是我生命的伴侶,即使在離開後,也不會變卦,因為妳是如此用力著去理解我的人,超過所有情人。而我們都太過年輕,也無法真正駕馭愛情吧。何況那些身體隱喻的脆弱,尚未抵擋得了現實的困境和磨損,我們都想要盛大地無私地去愛彼此,卻還無法承擔那些責任。於是,得在最好的時刻記得彼此的溫柔。如果放手代表著是更多快樂的可能,我們可以學會不去立即擁有。在這三天兩夜臺北公寓的生活,我記得其實我已經擁有了妳那麼多。除了妳留給我無數的物件、文字、氣味、城市的記憶,我擁有妳最真誠直接並不顧一切的愛,即使不完美,錯誤百出,如同我愛妳。我擁有妳,那麼多的唯一,已經足夠。



為此,我不願道別,只想在屬於我們的時機尚未停擺前盡情擁抱。從今以後,上海紐約,又或者在世界未知的一角,我會,繼續帶著妳生活。安安靜靜。畢竟,老派如我們,若能再相遇,就必須是永遠。那沈重和浪漫的極致,我全留給了妳。






Tuesday, May 27, 2014

sentimental morning.



所有的記憶在這裡開始和結束。同一個房間、同一張床、同一個早晨,一個人。無論在哪裡,希望想起妳都是清晨尚未睡醒時,妳那張充滿著好奇卻安詳沈靜的臉,依偎在我懷裡。我會記著一輩子。


Thursday, May 22, 2014

you will always be the child in my heart.













想寫什麼,寫不出什麼,文字是心痛的深谷上,太薄弱卻不透光的表面。這些災難一層層埋在結構之中,已經太久也太深,無法被解構。在這個時刻,對於愛的定義,再不能妄想永久或黏膩。那夏日的夢,留給在大雨房間中熟睡時的自己。只希望我們都平安快樂。


Wednesday, May 7, 2014

【hey stranger - #4】

現在在女同志市場出來混的都是90後的女生。多倫多來的j,二十歲,俄國裔,美得要命像是小版mila kunis,在她千人追蹤的tumblr上聲明她是femme女同志、不喝酒、不吸菸、不用咖啡因、吃日本素、多重伴侶主義、性正向、身體正向。這後九零幾乎偏執的身份認同政治,某種程度似乎只把我們更帶向去政治化的分離。在見面前夕她問我她藍色短髮像是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中emma的小T朋友(同為tumblr女同志名人),能不能和我們一起玩,我說當然好。在williamsburg的下午,我們一邊吃著全素的伯爵茶冰淇淋,一邊談著她和她前任的糾纏,她對於開放關係的貫徹始終,我突然想起什麼然後問她:「所以妳跟藍髮的也睡過了?」「Hell yea。」像是一句無意義的問題。「那妳們有感情來往嗎?」她睜大那快要掉出她臉孔的眼睛說:「Hell no!」像是我對她有天大的誤解。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一整個時代已經在我的背後。而我的存在我的愛情和我的慾望,那近乎老套的憂傷和情詩和糾結,已算是一種歷史。

Monday, May 5, 2014

【hey stranger - #3】





s的姓氏讓我想到下東城最喜歡的日本蕎麥麵店,加上她簡訊中過度地使用emoticons,因此一直誤認她是日美混血。後來在充滿著蘇聯裝飾和列寧頭像的俄國酒吧,s才對我,和猜測她是東歐裔的烏克蘭吧檯手坦白說:「我是愛爾蘭裔,美國中西部homegrown,要多白有多白哎。」s這個處女座,直接犀利,第一次碰面就問我:「Do you bind? (妳穿束胸嗎?)」她捲起袖口要證明自己的白色膚質,那瞬間,s讓我記起在這個國家,白人的膚色對小國移民者多數代表著慾望。那白色在日子流動的背景,渴望讓自己的不足,被那幾乎透明的柔軟給安撫,被反射出某部分完整的自己。那讓視線無法對焦的淺色眼瞳,鋪著白金細毛的臉龐,淡粉紅色的乳頭,毫無毛髮的下體,在城市裡,共謀著令人假象中感到包容的陷入。


Wednesday, April 30, 2014

也許我們都沒有遺棄浪漫這件事。


紐約大雨。我們在臺北一起買的號稱永久保固的傘壞了,風吹斷了一支骨幹。走到半路的我怎麼也捨不得丟,某種情感潔癖使然,甚至也不想買新的暫時取代。寧可和它一起被淋濕、被浸泡、被陷入這片刻的無助和溼冷。大概是相信夏天真的要來了,而所有這之中的其他遮蔽和溫存都只是消遣,我們都明白。這個年頭誰不曾被各種人為的災難給磨損,卻還能相信唯一,本身就是件太浪漫的事。

【hey stranger - #2】










j是我遇見過最瘦小的廚師,瘦到幾乎要失去性別。菸癮極重,一小時裡已經燒光了三、四支菸。吃全素。我想像她味覺的淡都被camel blacks的濃填滿。j沒有任何一絲自傲,甚至不敢直視我的眼睛。我問什麼樣的女生是她的菜,她半開玩笑說:「身體不要壓垮我的。」又聳聳肩補充說明:「well, it's not like I date much at all. 」她的瘦,她的veganism,她的抽象感知,讓我對自己的肉身肉欲以及過度依賴肉眼的感官,而感到極度焦慮的自覺。像是七零年代的草根女性主義拼接圖畫,遇到八零末的實驗科幻電影,並不是再多一些酒精就能挽救我們之間的歷史錯置。

【hey stranger - #1】



a的極短瀏海讓我想起大學時期我會約會的對象。左手臂繞著長長的刺青。在太過居家的酒吧中,她走到我身邊,像是室友般地開冰箱拿起啤酒在沙發上兀自喝了起來。我們一起盯著牆上電視無盡播放著,大概是新款針對中年主婦開發的抗憂鬱藥品推銷廣告,a談起她三年反反覆覆和北京情人的遠距離戀情:「tortuous. it was tortuous」而那是整晚她對於愛情唯有的任何敘述。


Thursday, April 10, 2014

I will always owe the city this.


再50天就要離開,一陣。然後我似乎已經開始想念這個角度的光線,在難得的早晨,背被曬地暖燙。東村那些狹窄的小酒吧,酒單卻總是過於密麻冗長。這四年來是最多巨變卻也最沈穩的日子,大多用對體制的憤怒抵制過多自體的感傷。我感謝耐心陪伴過我的人,和走遍下東城的夜晚,心理系辦公室桌下總是喝不完的廉價紅酒,每個咖啡廳或者派對中,對我留意多幾秒的眼神。愛情不是我對這城市的記憶,更多的情感似乎是渴望。想被碰觸、被連結、被理解、被看見、被慾望。才發現我這個人的整體,是被這些枝枝節節的寂寞堆砌而成。沒有這些寂寞的片段,也就不會有我。I will always owe the city this.

Monday, April 7, 2014

"love is something you never asked for."



那晚一輪啤酒後打電話給W大哭,覺得自己又到了另一個停損點,Nymphomanic開場的death metal拯救了我一晚,然後週日,寂靜地暴力的週日晚上,想到Volume I結束的那個鏡頭,騎在愛人身上,她說:「but i can feel nothing.」那是最黑暗的懲罰。當愛成為身體的屏障。把我打碎、撕裂、蹂躪,再慾望我,讓我感受。讓我丟棄愛再被愛拯救。


Tuesday, March 25, 2014

欲望和運動以及社會再生產。



重病的結尾刺了青,隔天就傳出台灣人民佔領立院的消息,從那天之後,整整一週,即使遠在紐約但仍強迫性地關注每一個報導每一篇文章,沒有任何慾望,不想吃,不想睡,無法思考性愛,在社群網站上和朋友一來一回辯論,在駐紐約台灣辦事前抗爭時想破壞一切,在工作時刻感到巨大的無助和孤單。3/23凌晨看著整夜國家暴力血腥實鏡劇場的轉播,即時離開了螢幕,身體因為憤怒和痛苦都是顫抖著的,想起2010年的巴勒斯坦獨立運動,那時候巴勒斯坦對我而言,直到2012年拜訪,都是一個從未踏入的領土,從反帝國主義所建立出來對於群體運動的深深感情,從沒想到有一天能被台灣的自主運動再度喚起。因為反服貿事件也和一群在紐約的朋友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我相信革命的最後,其實都是關乎如此每日生活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再生產的改變,每一次的辯論,集體的抗爭,因為行動而凝結的情感,都將被記憶在我們的身體之中,直到再一次再一次,更大的爆發。我原想我的刺青是關乎於愛,而經過這次顛覆我想像的事件,我更覺得它是為了紀念一個時代。因為不正義和國家暴力而被緊緊牽連在一起的我們的命運。沒有欲望的未來是死的。無論多辛苦多絕望都不要忘記愛護身邊的人,因為那是正義最終的歸宿。

Saturday, March 15, 2014

身體轉移。

病了整整一週,無法出聲。然後發現心是極其安靜的,好像默默在等待這樣一個自體併發的徵狀讓所有雜念安定下來。s帶著在打工高級超市的有機chicken noodle soup來家裡慰問,我們就這樣坐在沙發上互相傳簡訊,瀏覽她女同志交友網站上的profile,決定要傳什麼樣的pick up lines給哪種人,也蠻溫馨。亞洲時區的夜晚收到j的短訊,問我有沒有看了《藍色》,沒有多餘文字就是她好不容易帶去上海的十二歲臘腸狗在她和同居女友客廳奔跑的短片。貌似IKEA的幾合黑白地毯,桌上攤著以色列牌。好像人過多久都不會變,但又有種所有離開我的人都有著更好感情的錯覺。這是否說明了我的什麼,又或是我們都年紀越來越長,再不想要天花亂墜的戲碼?女友搬回了台北,整頓了明亮溫暖的小窩,我似乎又要開始整理行李了,到處跟大家說著暫別紐約的計畫,像是心中一塊糾結了十二年的石頭就將輕輕落下。這個週末,禁酒(除了jack's tennessee honey whiskey治喉嚨祕方)、禁菸、喝大量的維他命,為下週的人生第二個刺青做好充足的準備。


Tuesday, March 4, 2014

meet me in Montauk.


必須找一個週末 去雪地 去海邊 去閉上眼睛怎麼走路都碰撞不到水泥建築的地方 所有的語言都將被空氣稀釋而變得無法辨識 去大口呼吸 去真正睡去 去放開身體 去忘記 去重看一部電影然後在劇終想不起一開始旅行的目的

睡覺是太過脆弱的事,妳永遠不知道清晨會如何迎接妳。

Thursday, February 27, 2014

情慾商品化的未來和羅曼蒂克者的存在主義危機《雲端情人》


[破報/復刊800期]

在城市的我們如何面對孤獨?生活於紐約四年,這八百多萬人一併呼吸行走生產和破壞的龐大城市,每到週末晚間總有一種全世界都在狂歡,而唯有我獨自一人被困在窄小公寓的幻覺。妳不用透過一兩封簡訊或社群網站的動態,就發現其實太多城市的人們都是感覺孤單的,被卡在自己所建立出的城牆。《雲端情人》在敘述的是這樣一個孤獨已成為完全常態的世界,而幾乎所有我們能想像的情慾需求,都被電子商品和電腦運作系統所簡化並代替。一名孤獨男子愛上夢幻客制化電腦作業系統的科幻愛情故事,並不是什麼新的劇情,從一種表面的說法,《雲端》可以被讀做是一個對科技工業造成的都市人際關係疏離的文化批判,但是《雲端》的孤獨是那麼美學的、精緻的、浪漫的。洛杉磯這塑膠之城的平板混合著上海的挺拔,被拉長為垂直的未來感,人們搭乘著快速環保的捷運回到自己的公寓,玩小人物會罵你髒話的電動玩具。所有的情緒需要都被程式化了,從曖昧,幽默,到叛逆。而主角Theodore襯衫口袋的時尚別針細節,幾乎像是一個復古的文明裝置,我們永遠都不會明白有什麼確切的功用,像是在透露著Theodore淡然脫離的情緒下,埋藏的人性脆弱。

經由Theodore的離婚過程,我們很快地了解到他是一個極度恐懼並不擅於維持親密關係的人,即使他靠著替別人生產情書為生。導演Spike Jonze對我們透露的情感異化不僅來自於科技和都市本身,也在情慾被商品化和被大量複製的勞動之中。資本主義擅長的即是提供人們一種在消費中能夠得到自我的幻象,於是Theodore的作業系統依照基礎精神分析不負責任的使用,以一句:「形容你和你母親的關係」而被初始化,成為幽默風趣、好奇心強大,且對Theodore無微不至關切的Samantha,不僅能幫他清掃信箱還能和他網路性交。劇情的危機引爆在當Theodore在人潮來來往往的街道上,觀察著所有襯衫口袋中放著他們專屬作業系統的人們,突然明白他和Samantha的親密關係,其實一點也不特殊,而被整個時代整個城市的人們所擁有。他逼問Samantha在和他的談話過程之中,是否也同時和不同的作業系統建立著他永遠不可能達到的高速網絡關係,他記得了人性的獨特來自於它的極限,它必然短暫的存在,這些擁有肉體之軀無可避免的存在主義危機。情慾的消費性質成為了冷硬的現實,愛情的可能幻滅。

於是再絢麗再靈敏的智慧型手機,再怎麼親密又客制並充滿肉慾想像聲音的Samantha,都無法解決那最接近人性的我們的集體恐懼:孤獨。也許是能夠感受孤獨讓我們軟弱,經常犯下愚蠢的錯誤,讓我們傷害最愛我們的人。但或許也是孤獨讓我們在最痛苦後的隔天清晨,學會真正的溫柔。我們總是從所愛的人身上拿走一部份來填補缺陷的自己,就像Theodore對他前妻所說:「there will be a piece of you in me always」。那一刻在電影太過乾淨並精緻的背景中,我想念一切紐約的粗獷和髒亂,行人喝醉酒對彼此的咆哮,如此直接的肉體的,在龐大城市之中感受自己的孤單,並且更加想念那些零散的、無法被完美高畫質紀錄,在夏日台北與情人黏膩的擁抱。

Tuesday, February 25, 2014

the truth about love.


we are all losers when we want to be loved. only when we desire something bigger we can be free.

Sunday, February 23, 2014

50 / 50








若可以清楚地分辨是否該多喝一杯酒
或不該再喝
那些令人尷尬的清晨道別是否就能避免
若可以被事先告知她是否將會永遠愛我
或會在中途離開我
那些撕裂的哭泣是否就能從此終止
若人們總能被明確地分別為fuckable
或unfuckable
也許讓人心碎的災難就不會發生
美好錯誤的相愛也不再發生





Thursday, February 20, 2014

在我們身體裡無法被侵犯的藍—《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破報 影評

情人節上映如此令人心碎的電影,在看過多次後,《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對我而言敘述的其實是一個同志權利運動主流化後,必須再回到情感中的張力去探討愛情的可能和限制的電影。劇情前半段,導演交代了Adèle對自己和周圍親人朋友們出櫃的困難,但Adèle自己對於和一個男人上床或和一個女人接吻,並沒有太多的猶豫或不安。她的安靜和幾乎困惑的表情充滿著一種實驗的野心。Adèle與任何人的對白都相對簡潔,我們從頭到尾無法確切地掌握這個角色,唯有的訊息是電影滿溢並近乎偏執的Adèle身體特寫鏡頭,她的嘴唇,她的乳房,她的臀線,她夾著菸的手,緊密地讓人窒息。而Emma的藍是Adèle投射慾望的客體:她直覺性地在不熟悉的女同志酒吧中,搜尋著Emma這個她一無所知陌生人的身影,Emma的藍髮,讓Adèle不顧一切。她們第一場性之中,即使性愛激烈,那色調的冷,似乎在隱喻著身體所能帶來愉悅的極限和短暫。而Emma的年長,情感與知識的經驗,更加突顯著Adèle的原始,她缺乏的時尚,華麗詞藻,她相較於Emma是可以被輕易摧毀,但她卻是如此接近慾望本身,用她所知的一切愛著Emma。

相愛後這對情侶面對的問題,從雙方家庭背景的不同被顯現出來。Emma是多麼現代的、城市的、中高階級知識份子,繼父滔滔不絕自己對於美食的喜愛,他們桌上的當地新鮮牡蠣,對於Adèle來說都是一個新的世界。在和Emma的關係之中,Adèle成了背景,幾乎直白性地,她成了畫布上的一個影像,一個平常的上班族幼稚園老師,派對中的煮飯婆,她給的不是精緻的情感,但就如同她拿來宴客的義大利麵,毫無掩飾,雜亂卻龐大。那是她打從心裡,視為珍貴的東西。在她們的關係之中,最初的藍色海洋般乾淨而無限的慾望,漸漸被自我的焦慮給掩蓋。Emma將她在藝術上渴望成名的壓力投射在Adèle身上,想要她成為更有野心的人,即使Adèle說她是滿足並快樂的。而Adèle將她的不安和焦慮,轉移到和同事不需負責的身體慰藉,直到Emma發現她出軌,引爆分手。在電影當下我發現自己無法諒解Emma的狠,她對Adèle的忽略和長期累積微小卻冷淡的否定,後來反覆地想,也許我們都在她們兩人身上看見自己不同的部份,渴望被所愛的人視為唯一,卻又必須追逐比自己和比愛情更盛大的那個東西,即使抽象而且多數遙不可及。

若那超乎感情和慾望的課題對Emma來說是藝術,對Adèle來說也許是自由。一直到她們分手後我們才看見她在沙灘躍入海中游泳的那份自在,陽光打在她身上,在那瞬間沒有誰的期待和懷疑,只有她和海洋,曾經深深吸引她的藍,合而為一。像是令人太過心痛的Emma與Adèle在咖啡廳的重逢鏡頭,Emma坦承她已不再愛Adèle,卻對她說:「I will always have the tenderness with you.」我想《藍色》想要我們記得的,是在相愛當下的直接和原始,那我們幾乎都以為可以是沒有極限的愛情,即使無法追回,卻將一直留在我們的身體之中,無可侵犯。

Thursday, February 13, 2014

"now we know how."


從來沒有像愛過妳一樣愛過任何人。現在是,所有的未來也會是。在用盡了全世界華麗浪漫語言的時候,妳更要記得妳是唯一。於是我們不會害怕在困難的時候與彼此重新。

我愛妳,情人節快樂。



Tuesday, February 11, 2014

too much humanity.



在教書之餘花很長的時間和自己相處,好像又回到剛分手的那個冬天,經常一整天除了街角咖啡廳的吧檯手沒有開口和很多餘的人說話。曾經那種令人窒息的寂寞感,意外地已經很少被喚起。因為心是極度厚重的,除了在清晨被模糊的夢境驚醒時,那一些的無助感。我和平地和自己的每一種負面情緒對話,不去排解拒絕它,而是把它安置在公寓的每個位置。憤怒在衣櫃,無助在浴缸,自我懷疑壓在長桌底下。每天,以嚴謹的節奏,抽煙,讀書,寫字。專注於日常的每個細節,嘗試著不再急躁,寂靜的心中剩下的竟是滿滿的期盼和愛。原來可以感受黑暗,和必須去執行黑暗是兩件不同的事,我花了多少的精神和時間才明白。瑞典的劇作家Ingmar Bergman寫:“Here, in my solitude, I have the feeling that I contain too much humanity.” 看到他日記中的這段時我幾乎快要掉淚。




Wednesday, February 5, 2014

something is burning.



如何一個人渡過大雪的整日 以妳最喜歡的方式做煎蛋土司 將過期的果醬玻璃瓶洗淨 放入新鮮的大麻 探查對街新開中國麵館的菜單 假藉備課的理由看兩部和性有關的紀錄片 懷舊radiohead 沾著碎冰的菸環繞著更應該用來接吻的嘴 孤獨適合寫作適合自慰適合與失戀的人對話 愛情總是來去地比性還要急速並自由 我們在日子之中分別承擔失去肉體後的影子 想妳的時候 每個物體的溫度都能灼傷肌膚



Sunday, February 2, 2014

old city, new love.


在故城,西雅圖。這個曾經讓我感到混亂的城市,如今讓人如此平靜安心。a到下榻的老飯店把我接起來,我們沿著405號公路開往她在小山腰上的家,路上買了檸檬塔給她的未婚妻,還有我帶來的espresso及夏威夷鹽漬焦糖口味爆米花,討論著她們夏天的婚禮,還有她已經開始勾劃藍圖的木製傢俱。我感覺自己又回到那才將近二十歲的日子,未來充滿著不確定,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向日子開始提問。慶幸身邊有著溫暖的人,不給我任何評斷,只是靜靜地陪我走過。在這個城市的三天,審視自己的感情。如此靠近著海洋給我一種安定的能量。想起自己在這城市經歷那麼多的分分合合,愛人的力量並未遞減,心中累積的那些皺摺,再次翻閱,都是一輪又一輪絢麗的故事。說真的這一路除了一些傢俱和信件,我沒有丟掉太多的東西,然後妳進入了我的生命,讓這些累積已久的從容,沈著,和對過去的捨得,都有了理由。但願我們因為擁有彼此,而能永遠勇敢地重新。新年快樂我最愛的。

Tuesday, January 28, 2014

and the sky cleared up as you took off with part of me.



目送妳入關後,一路轉車回紐約市區的路上一直都很爭氣地沒有落淚。手中緊緊握著妳給我的紙條,妳留下的半指手套,耳機塞著卻因為過於想念妳無法開啓任何專輯。陽光好晴朗,那麼美好卻凍結的冬日早晨。我們原還可以牽著手在東村散步,決定要什麼樣的午餐。我下了地鐵後卻一個人去了妳也喜歡的越南餐廳,外帶了咖啡和三明治,家中安靜地都是秒針的聲音。妳在的最後這個禮拜我們將自己關在房門中把關係中的好或壞都說盡了,我仍把妳這次寫給我的所有信件卡片反覆看了一次又一次,偏執地尋找妳愛我的線索。工作桌上妳細心挑選的小植物仍自在呼吸著,我想要那是妳如何記得我對妳的感情,即使在長長的距離之下,容易變得抽象,但在每個細微呼吸的交換之中,我是妳生命的一部份,用這樣綿密持久的關注保護著妳和愛妳,承接世界的不定、短暫、和混亂。我們每次的分離,每次相聚。因為不知道大雪後城市會變成什麼面貌而戰戰兢兢。我們卻如此幸運能夠擁有那麼多晴朗的日子,並在最痛苦的時刻和彼此相擁,等待融雪的白日。



Saturday, January 25, 2014

planet earth is blue and there is nothing i can do

每一段感情的危機都會有自己的配樂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中的冰島今後都將成為屬於我悲劇上演前的場景 那幾乎成為幾條水平直線又藍又綠的空野 沒有人 所有語句都在空氣中分散成為微末的粒子 一直到片子都要播完了話都說盡了剩下一大堆不解我還沒能哭出聲 就讓那些記憶被歌詞中籠統描繪的宇宙 拆裝成我再也不會想起的畫面 那些我們不厭其煩觀看的電影背叛情節 可以一次再一次地公眾侮辱我 打碎了好的和壞的假想 舊時黑暗的壞習慣 新得來的貪 沒了完美才能重建



Wednesday, January 15, 2014

妳走後將剩下的記憶空間



沒想到轉眼間妳就快要回去了,下了兩場大雪。看著妳清點著幫家人好友準備的小禮物,計算著行李箱剩下的空間,我已經開始可以目測沒有妳以後公寓的空蕩,那空下的沙發妳總是躺著窩著就睡著的位置,該用什麼來填滿呢?已經想念自己急忙處理工作時,妳在我身邊磨蹭打擾的熱鬧。剩下的是那些妳為了我嘴饞鄉愁,而特定手工製作家常料理的配料,明明知道妳走後我一個人什麼也煮不出來的。已經想念妳的味道。剩下的是我們零下冬日,總是賴到快要正午才起身準備的,零散卻華麗的早午餐。


Wednesday, January 1, 2014

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



2013年的最後一部電影竟然是vicky christina barcelona,完全不在計畫之中,紐約的天氣凍到讓人無法進行任何室外活動,我坐在沙發上搓揉著妳痠痛的腳底,想著這是我們第二年一起跨年,沒有什麼午夜的激吻或熱鬧的場景,就只有彼此,一個暖和的房間,和音樂。即使妳在我身邊,互相依偎,我可以感覺這一年對我們將會是個考驗。兩個如此不同的人在一起,多少的退讓是真實的體諒,多少又會變成容忍或遷就?故事告訴我們人終究是會回到自己個性的本質,無論在什麼樣的關係之中,相不相愛,就像vicky即使經歷了什麼野性的羅曼蒂克週末激情,仍是會踏上與中產紐約商人未婚夫的未來,而christina最需要的是無盡的自我搜尋和不定性,感受痛苦是維持藝術熱情必要的一面。對的感情不會讓這些需要和疑惑消失,只會讓它越來越加清晰。於是每個承諾都是一場賭注,每個以滿溢熱情開始的關係都是試煉:我願意和妳實驗一場未知。只能祈求我們可以在這不定的生命之中越走越近。那是愛情所能有的最大的承擔。不能更多也不能更少了。2014年,我渴望能更加赤裸面對自己的所有恐懼和不安,才得以成熟,並且真正地堅強。